最新播报 | 图说两会 | 领导活动 | 提案议案 | 人事任免 | 两会花絮 | 各地两会 | 两会资料
最新播报 更多...
·甘肃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
·甘肃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在兰召开
·甘肃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今日举行预备会议
·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甘肃人代会特写:“我在履行人大代表的责任!”
图说两会 更多...
少数民族代表在行使表决权
徐守盛作政府工作报告
甘肃省人大代表走进会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提案议案
会宁县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广网    2008-01-21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在县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的发言——任稳江

   一、会宁县农业服务体系形式及作用

   农业服务体系是指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和销售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性服务的社会机构或个人彼此联结而组成的网络,包括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三个环节。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有关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县相继成立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等技术推广机构,组建了各种专业合作社与专业协会组织,发展壮大各类企业和个体营销户,形成了以国家、集体服务组织为主体,企业、协会、营销户为补充的农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是供应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农膜、优良种子等农用物资,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二是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与适用先进技术,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三是开展了多层次农业科技宣传培训,有力地加快了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四是实施了多项农业科技项目,建立了规模较大、标准较高、效果较好且各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基地,引进试验示范了大量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起到了辐射带动、典型引路的作用。

   二、会宁县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县农业服务体系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作用日益凸显,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机构体系不完善,一线力量薄弱。截至目前,全县县乡两级设有农业技术服务机构,而村级服务网络断层,人员空白,是服务体系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即使服务核心单位县农技中心现也仅有26名技术人员,一个乡镇不到一人;乡镇级在2002年机构改革中将农技、农经、畜牧、水利水保、林业等站所合并,成立了28个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在岗技术人员162人,承担农、林、牧、农机、水利各类技术推广、服务及农业经营管理服务,由于工作量大,任务繁重,难以适应农技推广、服务等各项工作,加之人员、技术、资金、项目难以有效整合,无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体制机制不灵活,本职功能偏废。由于非垂直管理体制及上下机构设置不对口,管理体系脱节,未达到纵向成线、横向成网的要求。

   3、业务经费不充足,职能履行困难。县乡两级农业服务人员工资基本由财政划拨。县级农业服务机构在岗人员146人,工资财政全额拨款114人、自收自支32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在岗人员162人,工资财政全额拨款53人、工资财政70%拨款69人,工资财政40%拨款40人,乡镇技术人员每月的基本工资都得不到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接触有毒物资保健津贴和农村基层艰苦补贴金等一些政策性规定的待遇更无法落实。工作业务经费主要靠向上级争取项目解决,由于经费严重不足,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很难实施。

   4、知识更新不及时,服务内容狭窄。现有技术队伍中具有本专业学历的197人,仅占74.6%,大专以上学历92人,占34.8%。高级农艺师10人,中级职称55人,初级职称77人,而无职称的122人,占46.2%。其中: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共有在岗农技人员26人,本科学历9人、专科学历14人、中专学历3人;高级农艺师5人、农艺师15人、初级6人。35岁以下人员仅占12.5%,50岁以上人员占37.5%,具备中高级职称人员中,50岁以上的7人,占35%,40岁以下的仅有2人,占10%。由于受编制的限制,绝大多数机构近10年没有安排大中专毕业生,致使人员老化、业务不强、后继乏人、队伍素质不高、队伍结构不合理、知识断层和知识老化等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四少四多”。即:高学历少、一般学历多,新型特种专业少、常规专业多,工作上能独挡一面的少、一般人多,获得更新的知识人少、知识老化的多。特别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只停留在一般性的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对于市场经济效益下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运作不到位,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

   5、检测设备不具备,工作手段落后。主要是硬件建设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缺乏基本的试验、监测、培训等条件,检验检测仪器基本上是空缺,工作手段十分落后,常规性面上工作指导难到位,难以快捷准确地预防突发性自然灾害。

   三、对会宁县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度上提高对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农业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营造重视农业,重视农业技术服务的良好氛围,出台有利于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积极性的措施,切实保证在岗技术人员的主要精力用来从事农业服务工作,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技术人员要切实增加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公仆意思、服务意思,要弘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

   2、科学界定职能,完善机构体系

   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上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是沟通科技成果与农民使用的桥梁和纽带,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必须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力度,确保公益性职能履行。按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充分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原则,围绕建立精干高效国家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目标,依据技术推广、农业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业信息服务等职能,整合机构,测算机构所需人员,完善体系。一是成立肥料、农药、种子等农用资料管理及相关执法职能的县级执法机构。二是构建县、乡、村、科技示范户的四位一体的网络。县级要加强农技中心建设,使其成为上下联系的枢纽和桥梁,保证专业人员比例在80%以上。突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搜集、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监测和强制性检疫,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等公益性职能;乡镇要重点突出试验示范的推广,发挥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作用,根据地方经济特色、生态区域和产业结构等特点,吸收县、乡农技人员,组建主要承担公益性服务职能的跨乡镇的区域站和区域性专业站,作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派出单位。为便于统一调配,人力、物力、财力纳入县农业局(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归口统管;村级配备专业人员作为科技副主任,为当地产业服务;大力培训农民技术人员,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让他们在农业科技运用上起到带头样板作用。三是积极培育新型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3、改革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效率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确保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保证。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考评机制,是规范农技推广人员行为、调动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确保高效运转、健康发展的保证。首先应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实施乡级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人员由县级主管部门直接管理,避免在职不在岗,保证农业技术人员有充沛的精力和时间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在人员使用上,实行全员聘用制,让能者上,庸者下;在工资待遇上,实行岗位制,定岗不定人,岗位由受聘人员平等竞争;在工作任务考核上,实行目标责任制,奖勤罚懒。其次建立健全农业技术人员使用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职称评聘机制,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切实做到政策留人、事业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尽力安排农技推广体系硬件建设、业务经费所需资金,鼓励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开发、承包、试验示范、领办科技示范场、建立农业示范基地等,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强化技术培训,提升队伍素质

   提高农技人员综合素质是搞好农业服务工作的基础。农技人员工作内容已从原来单纯技术服务转变为涉及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多个专业的社会公益性服务,要求农技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农技人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人事部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轮训和知识更新,不断增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从而增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本领。

来源:每日甘肃网     责编: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