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甘肃省通渭县马营镇油坊村,远远便听到各家牛舍里传来此起彼伏的牛叫声。在一排排标准化的牛舍里,毛色光亮、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正悠闲地吃着饲料。

“我现在有2个牛圈、养殖肉牛60头,年底可出栏牛犊20头左右,预计年纯利润在10万元。”马营镇油坊村养殖户杨映苍说。

在马营镇,如杨映苍这样,实现从小数量养殖到规模化养殖的农户不胜枚举。

“近年来,马营镇全面落实牛羊三年倍增计划,鼓励养殖户扩群增量,累计引进肉牛4000余头,新发展养殖户200余户、养殖大户20余户,全镇肉牛饲养量达4.1万头,养殖户达3500余户。”马营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肉牛产业联合党总支副书记孔德乾说,马营镇聚焦特色肉牛养殖产业,按照“小规模、大群体、扩总量、增效益”的畜牧养殖产业发展思路,探索形成“党支部+银行+县直行业部门+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养殖模式,肉牛养殖初具规模。

马营镇肉牛养殖场(张子斌 摄)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前提。

今年以来,马营镇锚定全县“五五五”发展举措和“强重镇、强产业、强生态、强基础”行动,持续培育壮大草畜、中药材、马铃薯、小杂粮“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创造助农增收“新途径”。

站在马营镇长川村山岭之上,俯瞰而去,长川流域万亩全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的一垄垄银色地膜宛若丝带般横亘在山野之间。该产业种植基地涉及长川、马营、花林、东关4个行政村,覆膜种植蚕豆1.2万亩。眼下正值各类农作物黄金生长期,伴随着雨水的增多,各种杂草也在疯狂生长。

“今年我种植了20亩蚕豆,最近由于雨水较多,我和老伴趁着小麦没有成熟的间隙,赶紧锄一锄草,让蚕豆长势更好一点。”近几日,天气晴好,长川村村民苏志江和大伙儿都忙着锄草。

“今年来,种植基地产业党总支全面安排部署,由村社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农村党员、种植大户示范引领带动,村级领办合作社流转土地、开发撂荒地,与农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积极参与到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中来。”马营镇公共事务服务中心主任、长川流域万亩全膜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产业联合党总支书记常虎林说。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农民正在使用黄芪植苗机种植(张子斌 摄)

地处通渭县尖岗山腹地的马营镇白庄村,常年云雾缭绕,气候冷凉,这里种植的农作物,长势更好,营养更为丰富。马营镇白庄村万亩黄芪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里,数台黄芪植苗机的轰隆声响彻原野,运苗、移苗、种植、磨地,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播下了秋收的希望。

马营镇党委副书记、白庄—陈坪万亩黄芪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产业联合党总支书记郭高育介绍,“今年以来,产业基地党总支立足区位优势及全镇产业发展实际,大力推广黄芪种植产业,从农机服务、物资储备、技术指导和田间管理等方面入手,通过提前谋划、大力宣传、统筹安排、一体推进,种植黄芪1.29万亩,带动当地群众户均增收2.5万元左右。”

产业,让马营镇“旧貌换新颜”,也让马营镇的群众鼓足了“钱袋子”。(康健刚)

编辑:邸文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