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近年来,黄河流域九省区胸怀“国之大者”,践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使命与担当,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书写中华民族黄河治理史上的崭新篇章。央广网黄河流域九地频道记者从三江源出发,自西向东,沿着母亲河的足迹,走进大河两岸深处,带您一起领略新时代黄河流域的发展之美、人文之美和生态之美。

央广网甘南11月30日消息 在青藏高原东端,奔流不息的黄河蜿蜒433公里,将甘肃玛曲的广袤草原深情怀抱,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天下黄河第一弯”。

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玛曲县拥有天然草原1335万亩、湿地562.5万亩,水源补给量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是名副其实的“黄河之肾”“中华水塔”。

玛曲县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玛曲,藏语意为“黄河”,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黄河命名的县。千百年来,逐水而居的游牧民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与黄河结下了深厚的情感。如今,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玛曲县积极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一幅生态美、文化兴、产业旺的画卷正在“黄河首曲”徐徐展开。

守护根脉 让黄河文化传承不息

走进玛曲县加洋游牧文化博物馆,略显简陋的场馆内,摆放着有关黄河文化、游牧文化、格萨尔文化、红色文化的3000余件珍贵藏品。

“这些藏品是我父亲用了18年时间,拿出所有积蓄,顶着家人的反对,走遍玛曲各地搜集而来的。”加洋游牧文化博物馆双语讲解员才让三木知说,“这件小羊皮袄,就是父亲步行到没有马路、没有信号的偏远山区收回来的。”

为更好地呈现黄河文化,才让三木知与他的父亲深入黄河沿线实地走访,进行土质调查与土样采集,搜集早年间残存在河床处的动物遗骸,尽力复刻重现黄河旧时风貌。2020年,加洋游牧文化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

在加洋游牧文化博物馆黄河古河床流域化石展区,映入眼帘的是由动物骨骼镶嵌而成的墙面,地面上摆放着两只用牦牛皮缝制而成的渡船……穿越历史的长河,依旧可以清晰窥见这片土地千百年来孕育生命和智慧的痕迹。

加洋游牧文化博物馆展示的民族服饰(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馆内其他展区,也烙印着深刻的黄河文化。在藏医展区,才让三木知指着玻璃柜里的藏医手术器械说,“正是由于黄河水的滋养,玛曲才能生长出丰富多样的中药材,为源远流长的藏医文化奠定了基础。”

在玛曲,黄河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蕴含在黄河文化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惠泽包容的精神基因,也深深影响着玛曲儿女。才让三木知告诉记者,玛曲是“中国赛马之乡”,每年的格萨尔赛马节是这里最热闹的盛会,赛马比赛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去黄河边洗马,寓意让赛马像奔腾的黄河一样充满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

在加洋游牧文化博物馆对面的玛曲县文化馆里,身穿藏族服饰的弹唱歌手正用明快悠扬的歌声,表达对黄河、草原、雪山等自然景观的崇拜和喜爱。

“这首歌的歌词中有一段就是感恩黄河。”玛曲县文化馆馆长拉毛卓玛说,黄河不仅哺育了玛曲人民,也孕育了牛角琴、藏鹰笛等璀璨的特色民族器乐,共同保护祖辈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是玛曲儿女的职责所在。

尕藏巴丹是玛曲县牛角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记者见到他时,他正拿着一把牛角琴调音。尕藏巴丹介绍,牛角琴是玛曲县独有的一种弦乐器,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由于没有固定的曲谱和标准,学习和传承非常困难,目前只有3首曲目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尕藏巴丹正在弹奏牛角琴(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一定要让技艺流传下去,目前我正在和阿爸还原一首关于歌唱自然的曲目。”尕藏巴丹介绍,2011年,玛曲牛角琴演奏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他想通过数字化方式以及展示展演、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这些民族瑰宝得以弘扬传承。

为保护好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玛曲县全面摸排县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类69项的申报工作。目前,玛曲县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项,省级保护项目5项,州级保护项目38项;有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9名,州级传承人68名。

加强治理 确保一河清水向东流

初冬时节,在玛曲黄河特大桥东侧,2000多亩阻沙林茂密的草叶如毛毯般铺展在眼前,形成了一道生态屏障。

玛曲县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马建云拿着治理前后的对比图骄傲地说:“你看,这里曾经是一片沙滩,寸草不生,2022年4月份我们通过整治沙丘、覆土,种植山生柳灌木以及一年生和多年生的混合牧草,到8月时这里就已经郁郁葱葱了。”

沙化草地治理前后对比图(央广网发 玛曲县委宣传部供图)

面庞黝黑的马建云在玛曲县从事治沙工作已有26年,守护黄河安澜的情怀早已融入他的生活当中。2022年,玛曲县实施黄河沿岸阻沙林带建设试点项目,马建云便深入治理一线,奔走在尼玛镇、欧拉镇、河曲马场等黄河沿线重点区域……

“防沙治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长期性工程,需要久久为功。”马建云介绍,2012年,玛曲县启动沙化草原综合治理项目,治理分布在黄河沿线的80万亩沙化草地。2021年,玛曲县启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对矿山、森林、草原、湿地等进行系统修复,进一步筑牢黄河上游的生态屏障。

截至2022年底,玛曲县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3.99万亩,治理“黑土滩型”退化草地122.52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到98.34%。随着林草植被逐步恢复,玛曲县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生态沙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涵养水源的能力不断增强。

在高原阳光的映衬下,黄河犹如一条银色的哈达,从天际缓缓飘来……站在玛曲县尼玛镇“天下黄河第一弯”观景平台上,一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

玛曲县水务局水政监察大队队长道吉塔指着两边的护坡说:“上部采用格宾网石笼护坡,修好后表层种植草皮护坡,护坡下部与河水交界处有较宽的抛石地界,兼作巡堤踏步使用。”

黄河在玛曲境内蜿蜒曲折,导致部分弯道冲刷严重,河水以每年2米的速度侵占草原,河堤保护迫在眉睫。

2015年,玛曲县启动河堤保护工程一期,涉及境内黄河沿岸86.15公里,去年12月完成竣工验收。今年,玛曲县启动滩岸河堤保护治理二期工程,新建护坡、护岸48.49公里。随着河堤治理的纵深推进,从根本上遏制了黄河上游生态恶化的趋势,使草场塌岸得到彻底治理。

玛曲境内黄河水清澈见底(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河堤更绿了,河水也更清澈了,这就是黄河生态保护的最好‘答卷’。”道吉塔说,玛曲县建立河长巡查制度,实行村级河长周巡查、乡镇河长月巡查、县级河长季巡查,全县127名县乡村三级河长对黄河支流及干流沿线形成网格化管理模式,确保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一代代玛曲人始终以上游担当之责守牢绿色底线,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取得实效:2018年至2022年,黄河玛曲段平均出境流量达到170.95亿立方米,较10年前提高68.1%;年均水资源补给量达100.1亿立方米,较10年前提高81.7%。

绿色转型 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玛曲县拥有可利用草场1245万亩,有着“亚洲第一天然牧场”的称号,是甘肃省唯一的纯牧业县。

“每天放牧时间由原来的12个小时改为6个小时,其余时间在圈舍里饲养。”玛曲县河曲马场万头牦牛养殖基地负责人旦增久美介绍,半饲半牧的养殖方式,不仅缓解了草原的压力,也实现了牦牛由秋季出栏向四季出栏转变。

河曲马场万头牦牛养殖基地一角(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按照传统的饲养方式,一头牦牛养殖7至10年才能出栏。如今,基地对3岁左右的牦牛进行集中补饲,每头牦牛每月平均增重24公斤左右,3至6个月就可以达到出栏标准。”旦增久美介绍,现代化的科学养殖既缩短了养殖周期,减轻了草场压力,也增加了牦牛供应量,加速了牧民变现,可谓一举多得。

近年来,玛曲县立足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契机,常态化推进禁牧和草畜平衡工作,2021年核减牲畜65.11万个羊单位,同时积极转变畜牧产业发展方式,全力推动牦牛藏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路径。

玛曲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东知布介绍,为保障牧民减畜不减收,玛曲县筹措150多万元的奖补资金,落实2-4岁牦牛出栏补助政策,激发牧民群众舍饲补饲、加快出栏的积极性。今年前三季度,玛曲县牦牛存栏55.45万头;出栏9.11万头,同比增长4.9%。

在玛曲县尼玛镇贡玛村,一排排蓝色光伏板铺满草原。这些光伏板将太阳光转化成电能,通过18.1公里长的输电线路“流”向县城110千伏玛曲变电站进入国家电网。

玛曲县200兆瓦牧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玛曲县日照充足,一年光伏发电可利用小时数达到1600小时,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甘肃省甘南州“十四五”第一批光电项目,玛曲县200兆瓦牧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于2021年9月开工建设,一期50兆瓦2022年8月并网发电,为玛曲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绿色动能。截至今年10月底,该项目累计发电量8710.67万度,累计创收2215.83万元。

“玛曲县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我们将立足文旅赋能型和生态功能型县域经济发展类型,持续提升光伏发电产业质效,加快实施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玛曲县发改局副局长连剑峰说。

大河奔流,奋进不息。甘肃玛曲,正在奋力书写新时代“黄河首曲”。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策划:陶玉德

统筹:胡苗苗

编审:李红军

记者:逯文婕 张羲轮 鲍娜好(实习生)

编辑:邸文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