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兰州11月12日消息(记者李红军 通讯员朱强)近日,在甘肃省灵台县荆山学校的烙画社团班,十多名学生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手中的电烙笔,在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葫芦上慢慢地移动着……不多时,一幅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烙画就呈现在了葫芦上,一个个普通葫芦瞬间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赵自欣为学生示范烙画前的准备工作(央广网发 朱强 摄)

“葫芦烙画”是天津市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包含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熨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随着东西部协作的开展,“葫芦烙画”走进灵台县荆山学校的课堂,烙画社团也成了荆山学校的特色社团之一,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喜爱。

“我特别喜欢学校的这个烙画社团,我觉得葫芦本身就很具有美感,在它上面作画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美,我很享受这个过程。”荆山学校五年级学生骆彦彬说。

荆山学校学生制作的“葫芦烙画”(央广网发 朱强 摄)

天津非遗“烙画葫芦”走进灵台课堂,这得益于来自天津的美术教师赵自欣。她是天津市津南区选派来灵台县支教的第六批老师之一,在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的大好政策下,她把“葫芦文化”带到灵台,让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古城灵台绽放出了新的光彩。

“咱们这边的学生对烙画葫芦很感兴趣,现在社团学生还在不断增加,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我们这批支教老师服务期满后,咱们的葫芦烙画这门技艺还能在灵台得到发展。”天津市津南区辛庄小学教师赵自欣说,她的想法得到了荆山学校的全力支持,学校专门安排了美术老师跟她学习烙画。

赵自欣教学生挑选葫芦(央广网发 朱强 摄)

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天津市津南区与甘肃省灵台县深结情缘、双向协作,以“培养、提质、促效、引领”为工作思路,持续推进人才交流与教育发展同频共振,为灵台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截至目前,天津市累计向灵台县投入教育帮扶资金113万元,两地共互派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668人次,灵台县7所学校与津南区学校结为“联谊兄弟校”,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此外,津南区爱心人士和团体主动为灵台教育捐款捐物达5.5万元,惠及师生3000多人。

编辑:邸文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