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敦煌9月8日消息(见习记者逯文婕)9月7日,作为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活动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论坛在甘肃敦煌举办。当天的论坛上,与会学者纷纷表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论坛现场(央广网见习记者 逯文婕 摄)

2023年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丝绸之路作为贸易、思想和文化的纽带,在塑造世界互联互通方面发挥了深远作用。甘肃地处古丝绸之路黄金路段,历史文化底蕴厚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

“非遗的传承发展已成为深受甘肃群众欢迎的惠民工程,为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发挥了重要作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何效祖介绍,截至目前,甘肃省有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8161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577人。

敦煌莫高窟现存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的结晶,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多年来,在敦煌研究院,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等人为代表,几代人薪火相传,择一事终一生,矢志不渝地守护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让世界共享莫高窟之美。

为表彰敦煌研究院、樊锦诗等在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莫高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论坛上为敦煌研究院、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颁发了杰出贡献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樊锦诗颁发杰出贡献奖(央广网见习记者 逯文婕 摄)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人类重要的宝贵资源。论坛上,大家就如何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创造力,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实践、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进行了有益探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郝庆军对非遗发展提出了设想:“下一步,我建议中国非遗保护在政策引领方面可向三个方向努力:一是向内走,练好内功,把非遗保护体制机制的四梁八柱建设得更科学,更高效;二是向边上走,向中国边疆地区的9省45个地级市136个县的非遗保护倾斜力量,加强扶持;三是继续向外走,同世界各国非遗保护加强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提供经验。”

此外,世界银行支持甘肃实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将从城乡文化遗产修复和可持续发展、小额贷款金融支持、机构能力建设和全球知识共享三个方面,助力甘肃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

编辑:邸文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