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甘肃省灵台县在扶残助残工作中,不断创新理念,探索有效路径:建立残疾人就业基地、开展多样化职业培训、拓宽残疾人就业门路……如今,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工作中实现了自我价值。

来到灵贸制衣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缝纫机吱吱吱、熨斗蒸汽呜呜呜的声音不绝于耳、剪刀起落声干脆利落,每个人都忙碌着自己手头的活儿,大家各有分工,车缝、包装、熨衣服等每个流水线上都有员工在条不紊的忙碌着。

灵贸制衣公司加工车间一片忙碌(李欢 摄)

2018年,残疾人姚文科注册成立灵贸制衣有限公司,广泛招收培训残疾人员工。作为灵台县支持帮助残疾人就业、创新残疾人就业服务模式的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之一,近年来灵台县残联累计为该公司注入帮扶资金18.4万。如今,在姚文科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今年上半年营业额就达到了500多万元。

王小花是灵贸制衣有限公司的员工,因为是残疾人,曾经在找工作时屡次碰壁,如今她在灵贸制衣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在灵贸制衣什字分加工车间,王小花正坐在缝纫机旁,不断将手中的布条放进缝纫机缝合,她手上的动作异常娴熟。“我进厂6年了,经过培训,制衣技术提高了,一个月能挣4000多块钱,还能给娃做上饭。”王小花笑着说。

不仅如此,灵贸制衣公司还为残疾人提供了灵活的就业方式。对于身体条件受限的残疾人,公司采用了居家就业的方式,让他们可以在家中完成工作任务。这种灵活的就业模式,既解决了公司人手不足的问题,又为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灵贸制衣公司加工车间一片忙碌(苟家宝 摄)

“我们公司主要用的是残疾人,因为我自己就是残疾人,我也关注到残疾人的就业很困难,所以我愿意帮他们一把,现在厂里有残疾人职工12人,平均工资能拿到4000多元。”灵贸制衣董事长姚文科说。

什字镇前进村村民李永宏小时候因为下雨,不慎跌落崖底摔伤了腿,家庭困难使他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最终落下腿疾,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在磨难中自强不息。李永宏凭借着一双勤劳的手,让家里的生活一天天富了起来,如今他不仅成了村上有名的养殖大户和种植大户,还带动了附近农户就业。

李永宏说:“今年种了35亩玉米,产量很不错。残联还组织我们学习了羊肚菌种植技术,我准备以后再发展羊肚菌种植,把日子越过越好,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

今年以来,灵台县残联新培育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3处,为35名残疾人落实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大学生企业就业等就业补贴11.5万元(李欢 苟家宝)

编辑:李红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