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天水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3:21.7:60.0,地区生产总值952.25亿元,在甘肃十四个市州中排名第四。
天水曾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布局的老工业基地和甘肃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先后有37家企业从各地内迁、援建或新建到天水。公开资料显示,1990年至2003年,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天水始终稳居甘肃第二。
2024年5月,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在天水调研时寄语:“要精准发力破局突围,立体施策加速追赶,努力在融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重铸辉煌。”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之下,甘肃省委省政府赋予天水的使命任务是:未来一个时期,天水市要着力打造西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西部生态文明先行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陇东南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
铃响交卷!天水需要以更大决心和紧迫感推动“三区一地一中心”的落地见成效:新型工业强市的“强势”之路怎么走?年度出圈第一城如何连笔快写?山地农业深耕细作的发力点是什么?生态“优等生”怎样当好“两山”答卷人?区域产业协同的大格局如何“链”成?
时间,把辉煌写进历史,用答卷照亮未来。5月19日起,央广网甘肃频道推出【天水:第四城复兴之问】系列报道,看天水如何不负热爱、不负时代!
央广网兰州5月22日消息(记者魏晋雪)天水地处秦岭西段、渭水中游,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甘肃省为数不多的不缺水的城市。因四季分明的气候,这里有着“陇上小江南”的美誉。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基数、机动车保有量相对较大,地形及外来输入的影响,加之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天水依然需要积极应对多方面的挑战。
作为陇东南重要生态屏障,天水市被甘肃省委、省政府赋予建设西部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战略使命——以“三北”工程攻坚战为牵引,统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培育绿色经济增长极,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俯瞰天水市(央广网发 天水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回看来路,前望征途,天水何以先行?
一年绿一个山头 七县区全域推进
清晨,朝阳初升,云雾散开,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陈家山万亩造林基地里,树影婆娑间,三三两两穿梭其间的红马甲格外显眼,他们就是来这里义务植树的志愿者。眼下的秦岭西麓,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一年绿一个山头。”武山县林草局副局长付喜成指着眼前的山头告诉记者,从2022年起,武山县持续打造广武坡、盘龙山、马家山、陈家山4个万亩造林基地,规划面积8万亩,计划2026年全面建成。今年将造林1.5万亩,栽植本土优势树种180余万株。届时,该区域造林将达到5.88万亩。
武山县陈家山万亩造林基地(央广网发 武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付喜成介绍,近两年,武山县依托“秦岭西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项目,年均栽植苗木超120万株,累计完成生态绿化12.8万亩,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8%以上。
如何让每一棵树的根系与每一条河流的脉搏同频共振,秦岭水源涵养区的涓涓细流给出了鲜活的答案。
时下,武山县大南河流域流水湍湍,堤岸延绵勾勒,流域内山水交融。
2024年,武山县结合河湖“清四乱”等行动,开展河流清淤、河面保洁、河道清障等行动。组织人员对渭河、榜沙河、大南河和鲁班沟等9条河沟道开展常态化全覆盖巡查,巡查河道6000多公里。全县335名河湖长巡河湖2.06万人次。
“现在河道清澈见底,野鸭成群,城里人都来打卡。”洛门镇郭家庄村村民汪金芳感慨道。
大南河流域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央广网发 武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因水而美,也因水而兴。大南河流域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水质等条件,特别适合“春莴笋+秋蒜苗”的种植。数据显示,该流域年均种植蔬菜2.5万亩,产量13.2万吨,产值5.52亿元,平均亩收入3万元以上。
峰峦叠翠,碧水蜿蜒。武山县的治理成效只是天水推进全域生态修复的一个篇章。
2024年以来,天水市立足本市生态环境保护具体实践,持续打好生态修复、国土绿化、治水兴水等六大战役,全力打造西部生态文明先行区。完成治理水土流失149.13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33.86%,草原植被盖度84.33%。
“近年来,天水市森林生态修复、水生态修复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仍然面临着生态治理方式相对单一的问题。”天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周小平表示,未来突破需聚焦全域系统性治理,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将河湖治理与岸上生态修复深度融合,提升水源涵养功能,推动生态治理从单一修复转向系统重构。
“2025年,我们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化治理,实施秦岭西段林草植被保护恢复和渭河武山段、散渡河甘谷安远段、樊河清水段水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40平方公里,完成国土绿化35万亩。”天水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霄说。
打造绿色城市典型样本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冬季采暖需求较大。长期以来,天水市形成了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供热结构,2023年全市煤炭消费量占比32.6%,燃煤污染是影响天水市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
天水市麦积区的蓝天白云(央广网发 天水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余霄告诉记者,为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天水市将集中供热、水泥、发电等重点用煤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作为关键突破口,积极引导重点企业申报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项目,破解改造资金难题,督促指导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工程。
华能甘谷发电有限公司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是天水市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的标志性工程。
据了解,华能甘谷发电有限公司前身是始建于1965年的甘谷电厂,原为两台1.2万千瓦机组,属三线战备电厂。为切实减少污染物排放,该公司积极谋划超低排放改造项目,1、2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总投资10629万元。
华能甘谷发电有限公司运行部主任王仁德告诉记者:“改造工程主要包括脱硫系统、电除尘器、锅炉低氮燃烧、烟道优化、脱硝系统。其中1号机组超低改造于去年8月19日开始,12月14日机组并网发电,目前脱硫、脱硝、除尘设施运行正常,满足超低烟尘、SO2、NOx小于10mg/m3、35mg/m3、50mg/m3的要求。2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计划于2025年6月底完成改造。”
目前,天水市6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率达到94%,预计到今年底将全面完成改造;4家水泥企业中3家均已申请到位中央大气污染治理资金,正在加快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工程。
余霄介绍,近年来,天水市通过实施燃煤锅炉和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预计减排氮氧化物2447吨、颗粒物208吨、二氧化硫1105吨。
放马滩森林公园(央广网发 天水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现在空气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这是天水市很多居民的共同感受。
数据为证,2024年天水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29,同比下降6.3%,优良天数比率97.3%,同比增加4.4个百分点,是自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机制实行以来的最好水平。
余霄表示,2025年将以全面推进美丽天水建设为统领,有效统筹产业转型、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落实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九大行动”,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生态高颜值”变“经济高价值”
天水市地处六盘山、陇中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地交接处,充足的光照与多样化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林草产业发展的天然优势区域。
基于这一生态禀赋,发展林草产业不仅是天水市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实现“两山”转化的重要途径。
天水关山牧场(央广网发 天水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2023年,天水市清水县第一期林业碳汇达成交易,与环保桥(上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成功签约,完成价值124.22万元的28917吨二氧化碳减排量交易。
据悉,天水市碳汇造林项目(清水县)首期碳汇项目是天水市第一批VCS签发的项目之一,规模2016-2020年实施的人工造林工程中的生态林,面积8.4万亩。
近些年来,清水县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碳汇,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富民强县的“金山银山”。“目前,甘肃天水市碳汇造林项目(清水县)首期碳汇项目已完成第二期林地核算,林业碳汇交易正在稳步推进。”清水县自然资源局资源林政股股长申永兵说。
从评估、核算到实现碳交易,天水的气候生态资源,正在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天水市完成2016-2020年新造林碳汇本底调查监测29.8万亩,固碳减排10.95万吨,实现天水市首批碳汇交易470.4万元。
绿色,是生态底色,也是发展本色。
截至2024年底,天水市共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1户,省级绿色工厂15户,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单位GDP能耗增速-3.4%,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07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59.3%,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绿色税收减免超1亿元。
甘肃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11户国家级绿色工厂之一。走进位于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甘肃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十条全自动数控化轴承磨装生产线正在忙碌作业。
甘肃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作为一家有着近60年历史的老牌制造业企业,我们秉承循环、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2021年在出城入园新园区规划建设时,融入绿色工厂理念,不仅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油废水,通过油烟回收系统和水循环系统做到零排放,同时还安装了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变废为宝。”海林轴承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文奎介绍,2023年该公司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据悉,该公司水循环系统全年减少新鲜水取用量1.12万立方米,减少废水产生量1.1万立方米,减少磨削液、超精油使用量20.8吨,降低率12.4%,节约开支36万元,实现了废水、废液零排放;余热利用系统每年节约电费100万元以上。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杜彦磊表示,天水受益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其生态资源丰富,但同时受制于其地形、机制等,其生态资源的经济潜力尚未充分释放。未来突破需聚焦绿色增值“新能源+农业”、碳汇交易和循环农业,建立“生态资源-资产”的可持续转化通道,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
西部生态文明先行区何以先行的答案,藏在天水每一寸增绿的国土、每一滴变清的河水、每一笔林业碳汇的交易额里,亦藏在接下来的每一步规划里。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