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河道里堆满了秸秆和生活垃圾,夏天臭味熏人。现在政府带着我们清漂清淤,河水变干净了,沿岸还修了散步道。”甘肃省漳县新寺镇新寺村村民杨鸿福站在整治后的龙川河畔,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感慨,“上个月还有志愿者来教我们辨别非法采砂,现在大家发现异常都会主动打电话举报。”
水是生态之脉,更是民生之本。在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实践中,漳县以河湖长制为重要抓手,系统谋划“责任落实、生态治理、全民参与”三位一体管护体系,通过创新“双河长”责任机制、攻坚“四乱”专项整治、构建多维宣传矩阵等务实举措,推动县域河湖治理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深化升级,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展。
压实“双河长”责任体系筑牢河道管护根基
漳县创新构建“党政同责、双长齐抓”的河湖管理机制,由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区域“双河长”,全面覆盖县域3条主要河流、15条支流,精准划定县乡村三级211名河长责任区,实现“一河一长、一河一策”责任体系全覆盖。建立“1+N”协同工作模式与常态化提醒机制,通过月度《河长履职通报》动态跟踪巡河成效,重点督办河湖“四乱”整治、防溺水宣传等民生事项,同步出台《河道监督检查实施方案》《三级河长考核细则》等配套制度,构建起权责明晰、协同联动的责任落实网络。
“现在每条河都有明确的‘双河长’,县里每月通报巡河情况,哪个河段出了问题直接找责任人,群众监督也有了明确对象。”漳县新寺镇桥头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邹齐明翻开随身携带的巡河记录本,上面详细记录着近期河道巡查发现的3处隐患及整改情况,“考核细则把防溺水、岸线绿化都纳入进去,责任压得实,工作才有准头。”
整修后的漳河河道(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攻坚“四乱”整治行动守护河道生态底色
坚持“清存量、遏增量”双轮驱动,建立“排查-整改-销号”闭环管理机制,2024年以来累计整治河湖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93处,实现动态清零目标。累计发动群众1.02万余人次开展“清水行动”,完成河流、水电站、水库全流域清漂,清理河道长度186公里,打捞水面漂浮物3.9吨,河道景观面貌显著提升。同时,公安等部门开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实现河道采砂“零盗采”,有效维护河势稳定与生态安全,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2.3%。
构建多维宣传矩阵凝聚全民护河共识
紧扣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节点,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矩阵:线上通过“绚丽漳县”微信公众号发布《危险水域安全通告》,利用村级微信群、大喇叭开展防溺水知识普及;线下在涉水危险区域新设安全警示牌,张贴宣传画报、悬挂标语,同时发放《水法》《黄河保护法》等宣传资料8500余份。创新“河长+志愿者”联动模式,组建23支护河先锋队,开展“小手拉大手”“争做河小青·守护母亲河”等主题活动80余场次,营造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水生态保护浓厚氛围。
开展“争做河小青·守护母亲河”志愿服务活动(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漳县水务局局长漆小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河湖长制是守护漳县绿水青山的‘金钥匙’。我们通过创新机制、铁腕整治、全民动员,啃下了河道治理的‘硬骨头’,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但河湖管护是一项长期工程,容不得半点松懈。接下来,我们将聚焦智慧河湖建设,引入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提升管护效能;同时深化与周边县区的联防联控,打破区域壁垒,共同守护黄河上游生态安全。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让漳县的河湖永远保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让这一方水土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如今的漳县,河道碧波荡漾,岸线绿意葱茏,这是漳县扎实推进河湖治理的生动注脚。从责任体系的完善到生态整治的攻坚,再到全民护河共识的凝聚,每一项举措都彰显着漳县守护绿水青山的决心与智慧。未来,漳县将继续以河湖长制为引领,持续探索更高效的治理模式,让水生态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新篇章。(周兆云)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