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兰州12月25日消息(记者邸文炯 通讯员崔翔龙)寒冬锁陇原,暖棚蕴生机。走进甘肃省陇西县云田镇北站村温室大棚,馥郁芬芳扑面而来,一株株娇艳欲滴的玫瑰花竞相绽放。棚内喷淋装置洒下细密水珠,让花卉在冬日依然能够健康生长;工人穿梭其间,指尖轻舞,娴熟地采摘着玫瑰花。这片37.68亩的玫瑰园,不仅是花的海洋,更是产业振兴的生动注脚,年产值高达301.44万元,为当地村民铺就就业增收的坦途。

陇西县云田镇北站村温室大棚里种植的玫瑰花(央广网发 崔翔龙 摄)

“这些大棚宽敞明亮,干活轻松,一个月差不多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照顾家庭与增收两不误。”云田镇北站村村民董晚合开心地说。

这一成果得益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与陇西县的东西部协作。

2022年陇西县引进山东百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实施崂山·陇西东西部协作川河经济产业园渭北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二期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建设日光温室14座,总面积2.5万平方米,配套耳房、喷淋系统、臭氧杀菌机、遮阳、保温、水肥设备等设备。

同时,崂山区助力引进山东京辉农旅公司,建立陇西县菜子镇现代农业产业园浅河村和十里铺村两处基地,建成日光节能温室大棚85座,发展“釜山88”圣女果和高架草莓种植。

市民采摘圣女果(央广网发 崔翔龙 摄)

“一个大棚一年就能采摘12000斤左右的圣女果,种大棚比打工强,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菜子镇村民杨建明承包两座大棚,即便市场价格波动,今年纯收入仍超4万元。杨建明的感慨,是产业发展的有力回音。

园区建设中崂山区与陇西县携手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臭氧杀菌系统、沙培系统、补光系统和喷雾降温系统等生产全程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的数字科技让大棚种植有了“管家式”服务。

如今,一座座现代化温室大棚,撑起了群众产业振兴的新希望,推动设施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产业花开,处处皆景。

陇西的万寿菊,从盛夏到清秋,漫山遍野,灿若金霞。“万寿菊耐旱好种,一年摘十茬,收益节节高。”渭阳乡村民胡爱军一家老小忙碌其间。陇西艾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扎根于此,带动全县种植6.5万亩万寿菊,产值达5000万元,让万寿菊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花”。

东西协作风正劲,产业发展势如虹。截至目前,陇西县精准高效运用东西部协作财政帮扶资金3597万元滴灌在产业发展上,现代农业园区、肉牛产业、香菇产业、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多点开花,“陇味西有”品牌声名远扬,灵芝产业园蓬勃兴起,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辑:邸文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