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兰州9月14日消息(记者邸文炯 通讯员蔡峰)“我在植物园上班两年多了,因为离家近,方便照顾孩子,每月还能领到三千多元的工资,我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甘肃漳县贵清山植物园务工人员韩俊华一边忙着给植物施肥一边说。

漳县贵清山植物园内务工群众正在培育花卉(央广网发 包围强 摄)

漳县贵清山植物园位于漳县新寺镇青瓦寺村,是一个集林业育种、花卉培育、生产及销售,休闲娱乐、养生休憩、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观光类森林植物园。该植物园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劳动力参与、旅游服务产业培育壮大,有效带动周边50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1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

在新寺镇永利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里,20余名务工群众正在忙着采摘辣椒。新寺镇永利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新寺镇晋坪村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的优势,建成蔬菜基地300多亩,标准日光大棚35个,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带领附近180多名群众发展大棚蔬菜和高原夏菜。

“在合作社里长期务工的群众有30多人,脱贫户占一半以上,合作社既解决了脱贫户的就业难问题,也解决了员工人手不足问题,在后续发展中,我们会吸纳更多的群众到合作社务工。”新寺镇永利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育芳说。

务工群众在新寺镇永利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摘蔬菜(央广网发 蔡峰 摄)

家住新寺镇晋坪村的李小续如今已变成家门口的“上班族”。自合作社运营以来,李小续就一直在合作社内务工,每天不仅可以挣到80元,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真正实现了持家创收两不误。

漳县新寺镇始终将就业帮扶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通过积极优化就业帮扶车间、带动就业奖补政策,紧密结合本地基础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劳动力就近就业,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用好资源、用足政策、搭建平台,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持续增加群众收入,以实际成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漳县新寺镇乡村振兴站站长裴峰峰说。

新寺镇利用多种形式吸纳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在漳县并非个例。截至目前,漳县有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50家。通过发展就业帮扶车间,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让脱贫人员端牢就业“饭碗”,托起稳稳的幸福。

编辑:李红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