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坛
中广邮箱

加入桌面 | 设为首页 | 天气预报 | 节目时间表 | 网站地图RSS定制

甘肃分网

首页 | 中央台记者看甘肃 | 甘肃要闻

 首页 > 甘肃分网 > 毕业求职

关注甘肃“最难就业季”(下)

2013-07-01 15:17   来源:甘肃日报           打印本页 关闭

    

  去哪里找一份满意的工作?这是孙杰(化名)最近和朋友谈论最多的话题。

  24岁的孙杰是甘肃省知行学院2012届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过去一年,他参加过不下10次招聘会,但都未能找到称心的工作。他说,好的工作不找我,一般的工作我不愿去。

  随着新一轮就业压力的到来,他更是忧虑重重。

  前期有业不就后期无业可就

  宏观上看,就业岗位萎缩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微观上,由于在就业观念上存在重身份、重待遇的倾向,所以,我省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人数较多。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咸辉就在日前举行的有关会议上谈到,部分毕业生和家长受传统思想束缚,希望有一个“铁饭碗”,导致出现“前期有业不就,后期无业可就”的现象。

  而多年来不断提出的“先就业、后择业”理念对于每一届高校毕业生来说,作用显然微乎其微。

  孙杰告诉记者,由于对自身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定位,自己不愿意到一些民营企业或者营销岗位去工作。他的理由很简单:“如果去干销售,高中毕业生也可以胜任,我上本科,等于浪费至少4年时间,还错过了更多的机会。”

  让他更为尴尬的是,一些有实力的国企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并不“感冒”,于是,孙杰在家“蜗居”整整一年。

  类似孙杰这样的高校毕业生绝非个例。

  民营企业的招聘者大多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学历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重技能,一些本科生的眼高手低在很大程度限制了他们的就业。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学教授孙百才表示,一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市场经济的正常反馈。从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路径来看,经历了“统一分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过程,然而,在就业制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思维模式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他说,从宏观层面上看,对于每一个具体的高校毕业生而言,失业也许只是一种暂时性现象,不会产生持续多年不能就业的问题,理性的高校毕业生会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许多大学生选择考研也许是迫于就业压力的一种理性选择。

  哪怕不如意至少先找个活干

  虽然没有工作,但是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孙杰了解到今年的就业形势将比去年更加严峻。他决定参加甘肃省组织的“进村进社”考试。

  5月28日,在兰州市城关区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考试报名点门口,他看着宛如长蛇的排队人群,感到一丝沮丧。“这么多人报考,考上的概率不知道有多大。”报名持续到5月31日,报名人数达1500余人。根据2012年的考试情况看,能够入围的只有100多人。

  陪他一起来报名的小伙子叫翟刚,他的就业轨迹和孙杰截然不同。

  翟刚2011年毕业于洛阳理工学院数字控制专业。毕业后,他去南方走了一圈,他发现机械制造行业对于该专业的要求不低,需求几乎饱和,如果铁了心去一些待遇好的跨国企业,机会不是很大。

  回到兰州后的第3天,他在人才市场看到一家食品企业在招聘销售人员。“由于没有工作,自己很着急,所以找个工作先干着,至少有点收入养活自己。”

  他说,当时自己和孙杰有着一样的想法,觉得销售工作对于本科生而言,有些“大材小用”。然而经过努力,他的收入从每个月1200元钱已经变成了现在的每月3500元钱,工资的攀升让他庆幸当初所做的正确决定。“我从百盛门口举牌子开始干销售,到后来的销售主管,一共用了2年多时间。”

  “其实,大学里学的专业固然重要,但综合素养更关键。有人说跨专业很吃亏,做销售没面子,可我看来,什么事只要你愿意干,都能干好。”翟刚说。

    准确定位多角度看就业

  有媒体报道,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对于薪酬的预期也随之降低,降幅高达千元。

  孙百才表示,尽管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有来自政府政策、经济发展等多方面,但对单个毕业生而言,则不能怨天尤人,而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路就在脚下,在进入大学门槛开始,就要做好学业规划,并规划好自己要走的路。他总结,要“改变不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失业者中,有一小部分属于自愿失业者,即不满意于已有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硕士毕业生。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

  今年30岁的杨金伟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6年前本科毕业到广州从事小商品、服装批发生意。他通过借款和贷款方式,筹得15万元钱开办了淘宝网店,目前,年收入超过30万元。

  但是,不一定每一个高校毕业生都有自主创业的勇气。

  有人为此呼吁,应该在高等院校普遍推行创业教育,鼓励高校、政府、企业联合建立创业见习基地,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统计显示,我国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届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分别只有1.2%、1.5%、1.6%,而欧美这一比例在20%至30%左右。

  孙百才说,高校毕业生眼光紧盯“铁饭碗”,似乎没有“铁饭碗”、不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不算就业。在就业相对困难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应当积极转变观念,扩宽渠道,实现灵活就业、充分就业。(记者 沈丽莉)

责编:岳菲菲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