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首页

一键登录

中广网首页  |  快讯  |  评论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甘肃图片新闻 > 正文

甘肃省旱区旱情仍将持续

2013-04-03 08:55  来源:兰州晚报我要评论 

流转企业敷设管道

  流转企业敷设管道

  中广网兰州4月3日消息  记者昨日从西北区域气候中心获悉,根据目前最新气象条件预计,4月上旬与常年同期相比,省内各地气温正常略偏低,降水正常。我省旱区旱情将持续。

  “根据3月28日测墒结果显示,陇中北部、庆阳市大部、天水市渭北地区、陇南市南部及舟曲等地旱情较重,旱区普遍有5—15厘米干土层;耕作层墒情较2010年、2011年偏低5到20个百分点,较2012年偏低10—40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最差。”据西北区域气候中心农业与生态首席专家万信说,从测墒的情况来看,0—2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陇中北部、陇东大部、天水市渭北地区、陇南市大部及舟曲、临潭等地在60%以下。其中陇中北部、庆阳市大部、天水市渭北地区、陇南市南部及舟曲等地在40%以下。而5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陇中北部、庆阳市大部、天水市渭北地区、陇南市南部及通渭、陇西、泾川、灵台、舟曲、临潭等地在60%以下。其中景泰、文县在40%以下。0-5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与常年同期相比:安定、永靖、岷县、和政、静宁、北道、张家川、合作等地较常年同期偏高7—30个百分点,省内其余地方普遍较常年同期偏低10—30个百分点。

  3月31日,经相关气候专家综合干旱指数监测结果显示:河西西部、陇中北部正常,省内其余地方普遍有轻到中度干旱,其中天水市渭北地区、定西市南部、甘南州大部、庆阳市东部及灵台、康县有重旱。

  现场传真

  土地流转 让旱地有了大用处

  ——白银市平川区旱作土地“集约流转”增加农民收入

  晚报记者王万盈 通讯员刘志龙 文/图

  本报讯 去冬今春以来无有效降水、二三月份以来气温急剧回升、大风天气增多等,无疑都成为当下白银、靖远、平川、景泰大部和会宁北部干旱地区土地加剧失墒的“罪魁祸首”。然而旱久思变,穷久图强。4月2日,记者通过走访白银部分干旱山区了解到,在长期与旱魔斗争的劳动实践中,旱作区人民不仅摸索和推广了抗旱增产的双垄沟播技术,而且还有一部分农民逐渐从因旱废耕的旱作土地流转中尝到了“旱地”的甜头。

  每年的春季,白银市会宁县的旱情总会纳入到社会公众关注的视野中。据平川区新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该区全年累计降水量为245.3毫米;但今年1-3月份,该区累计降水总量仅为5.3毫米。降雨稀少已造成该区旱作地土壤绝大部分严重失墒甚至无墒。

  4月1日,记者来到了白银市平川区旱情严重的王家山镇万庙、大营水村和水泉镇等地走访。在万庙及黄毛沟一带沿公路两侧的旱砂地中,几乎没有一个身影,只有田间那些低低矮矮焦黄的荒草在风中摇曳。用铁锹随便挖出一锹土,干土层都在20厘米以上。人走在上面,脚后跟掀起一道道烟尘,随风飘逝。

  “春季这一茬已经不能种了!现在旱地墒情太差,即使下种也是白搭……”中午,刚进家门的刘俭一边解释原因,一边无奈地说。面对干旱和严重失墒的砂地,他们只能选择“丢夏保秋”,只能期望到时候再种些秋季作物了。

  大营水村的旱地是位于村南面山坡上的数千亩旱砂地和旱土地,系大营水村的东、西两社村民所有。这两年来,在王家山镇的支持、鼓励下,东、西两社的村民已将3000多亩基本弃耕的旱作地整社“集约流转”给了白银林海农业公司和白银熙瑞生物公司两家当地龙头企业,流转期限是30年。两家公司又将从水泉镇流转来的4000多亩旱作地一起联片开发后,通过敷设管道、修建大型蓄水库、补栽补种经济林和完善基础设施等,将其逐步打造成以矮化密植枣树、林下苜蓿种植和家禽养殖为主的高枣坪现代高效节水喷灌型农业示范园和千亩菊芋种植基地。

  记者在该项目区域看到,虽然这里尚未开发的旱作地的干土层超过了40厘米,但在该项目一区,已经整齐划一地栽植着成千上万棵不到一人高的枣树。

  “我们就是这里的村民,如今在我们流转掉的土地上打工,公司除了每年每亩地给我们130元的土地流转费外,还会给我们按天开工资,一月下来也能挣到一两千元呢。”正在干活的几名大营水村村民笑呵呵地说道。据大营水村主任刘兴介绍,和这几名村民一样,他们村在这里打工的村民共有50多人,这些人平均年龄在四五十岁之间,目前具体工作就是挖管沟、铺管道等。由于工作强度不同,男的每天100元工资,女的50元工资。

  据介绍,大营水村农户土地集约流转是一个好的探索和尝试。农户把自己种不过来的土地全部流转出去,中年劳力仍然可以在自己劳作多年的土地上给流转土地的公司打工拿工资,而各家的青壮劳力则在周边的砖瓦厂、煤矿以及小工厂打工,更好地实现了土地和劳动力的双收益,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40

编辑:岳菲菲

猜你喜欢

央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