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甘肃分网 > 甘肃新闻 > 图片新闻

黄河岩画 来自远古文明的呼唤

2014-12-10 10:32:00  来源:甘肃日报  说两句  分享到:

野麻滩岩画。 王文元

 

吴家川岩画。 杜树泽  

    央广网兰州12月10日消息 黄河流经甘肃近千公里,其中红山峡、黑山峡段长近160公里,峡谷中河水汹涌,奇峰对峙,一幅幅千年岩画长挂两岸。2007年5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以“甘肃黄河沿岸发现远古岩画”为题,报道了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野麻村境内发现岩画的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此后,景泰、靖远也多次报道发现黄河岩画。

  目前,甘肃黄河流域共发现16处岩画点,其中甘南玛曲1处,靖远4处,平川4处,景泰7处。这些岩画描绘了4000年前人类的小康生活,是黄河千里画廊上的华夏历史连环画。

  初见岩画

  野麻村是白银平川区水泉乡最偏僻的一个小村子,离水泉镇有30多公里的路程。这里属于黄河红山峡段,是米家山脉大浪山东麓,岩画就在河边的山顶上。由于山势陡峭,无路可走,上山须得手脚并用,在岩缝中辗转腾挪,方能到达山顶。

  岩画凿刻在一块黑褐色的红砂岩壁上,这块石壁因面南背北,不受风雨侵蚀,保存相对完好。整个岩面呈平行四边形,高7.5米,宽约4.4米,石壁上图案有20多幅,有人头像、动物、人类活动、器物等。

  仔细观察,岩壁上绘有图像24幅,大致可分为家庭、狩猎、农耕三部分。家庭图有6个图像,核心为一男性图像,其人形象威严,呈王者风范。男子右有上下两孕妇图像,二人头部浑圆,腹部肥大饱满有坠感。另刻三个小孩图像,整幅图好似一夫两妻妾三小孩一家人。狩猎图有9幅图像,五只动物三左两右,动物群的右侧并立两人,右手持物。狩猎图中狩猎者对动物呈包围之势,动物已有察觉,一只鹿呈急走状,一只呈惊跑状。农耕图有9个图像,核心是三只骡马上下排列,整齐划一。后紧跟一人,一手扬鞭,一手扶犁,是北方地区典型的“二牛抬杠”春耕秋犁图。

  野麻滩岩画是何人所绘不得而知,但是从岩画内容分析,应该是先民生产生活情景的真实记录。画面中男性位置突出,表明男性社会地位高,父系氏族社会是其社会形态,狩猎与农耕并举是其经济形式。

  有关专家认为,野麻岩画凿刻于公元前3300年—2050年,与马家窑文化同期,最迟不晚于齐家文化早期(公元前2000年)。这表明在齐家文化早期,白银地区就有先民生息繁衍。

  1976年春天,兰州大学地理系的一些师生来到靖远,在刘川乡境内的吴家川一带进行实地考察,意外地发现了几处罕见的岩画遗迹,并将其命名为吴家川岩画。

  吴家川岩画东距黄河15公里,北距野麻黄河岩画25公里,地理位置上同处米家山系黄河之滨。岩画刻于沟北一红砂岩断面上,因自然因素,其自南向西分为两端,故而岩画有东壁西壁两处。

  东壁绘有羊、鹿、犬、马若干,有立着、行着、奔着的,大小各异,方向不同。其中大的一幅当为一头多角马鹿。马鹿周围遍及大角羊,最绝妙的是,一只鸟居于羊角之上,与羊形影相随。

  西壁上部刻有人马各七,除一人做指挥状外,其余皆奔而相追,似乎是马术比赛现场。西壁下部刻有一戴冠之人骑于马上,旁边一人为其牵马,犬、羊、鹿相伴两人左右,好像在唱诵部落的富足。

  据史料记载,在秦以前,靖远为古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戎人、羌人所占据。刘川乡一带地处黄河以北,背山面河,地势平坦,远在2000年前,这里水泽充沛,草木繁茂,是游牧民族的理想游牧之地,吴家川岩画即为那个历史时期人类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吴家川岩画的发现,也为靖远乃古西戎与北羌游牧地之说提供了实物见证。

    祭祀盛典

  岩画是人类绘画的萌芽状态。信手涂鸦乃人之天性,信手规范于意识,就成了创作,这就是我们见到的石窟、雕刻、塑、题绘字图画不绝于世,万年留传之故。今人如此,古人亦之。或凿刻或磨绘于岩石,则称之为岩画。岩画多以人、畜、禽、兽、物等为内容表达先民狩猎、游牧、农耕、战争、生殖及图腾崇拜等生活印迹及信仰,以可读可解的图形或奇异神幻的符号凝结先民对历史、人生、世界、审美、理想、未知的认知,是人类原生态文化的写真,记载了文化的起源。

  甘肃境内发现岩画很早,公元五世纪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关于漾水(今西汉水)流域岩画的相关记载。省内已在靖远县、永昌县、玉门市、嘉峪关市、肃北蒙古自治县、瓜州县、玛曲县、甘南裕固族自治县、景泰、平川区等10个县(市区)发现岩画。其中玛曲县、靖远县、平川区、景泰县属黄河流域。甘肃黄河岩画的分布,地貌多样,岩体不同,风格迥异。靖远县和平川区的岩画主要在黄河沿岸或距黄河较近,岩面多为红砂岩,岩体软,易于作画。尤其是平川区的岩画画面中图案多,可做合理推测解释。景泰县的岩画点属祁连山东段余脉,离黄河较远,岩体为黑玢岩,岩体硬,易崩裂,难于作画。画面单体图案多,但也有狩猎、舞蹈等图案。

  据《靖远新志》载,“寿禄山起伏至黄河之西为米家山,人言山中多野兽可猎食。自西番窑、曾家湾、尾泉、脑泉、大石岘以及野马滩、尾川口皆属米家山脉。”野麻滩原野马滩,即野马出没之地。明以后,黄河两岸种植贲麻,野马绝迹,野麻丛生,野马转字野麻。出野麻村,逆水南行约15公里,河西一弯地,名瞭马滩,西距大石岘约35公里,属靖远县新田村。瞭(音liáo),靖远方言中有探望、管护、处理之意,瞭马滩即探看、狩猎野马之地。可见米家山区早先为多野兽可猎食的牧区。

  甘肃黄河岩画的创作时间久远,延续时间长,大概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初。学者们认为,黄河岩画与甘肃黑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自己独具的风格,这些岩画内容丰富,技法全面,图案生动,主题明确。如果说野麻滩岩画描绘的是小康社会的全景图,绵沙湾岩画展示给世人的更像是一场祭祀盛典。

  绵纱湾位于水泉镇下村北面,与野麻村白杨林社隔河相对,南距红山峡口6公里水路。绵沙湾岩画是一幅由巫主持的牲玉祀神图,共有图像23幅,画面以中间下方的巫为中心分左右两部分。左半部祭品有猪、羊、狗、玉、鱼尾加一笾(水果)。右半部祭品有猪、羊、鱼尾加一盆(酒水)。

  《左传》指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列战事之前,可见祭祖祀神之重要。既然祀是国家的大事,祭品就要丰厚珍贵,才能显得心诚意诚,肥美的牲畜和美玉是最合适的了。有猪有牛有羊称作太牢,仅猪和羊称作少牢,依此看,绵沙湾岩画又可称为少牢瑞玉祀神图。画面中刻一猪于圈外,表示满圈肥猪都献给神,肥猪已牵出来了,人们在霍霍磨刀,准备宰杀。

  古代祭祀、宴会时用于盛果品和干肉等食物的笼筐称作笾。岩画中的笾成小筐形状。靖远、平川一带的黄河汉称鹯阴河,有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渡口。绵沙湾上游的红山峡口习称黄湾,汉设鹯阴渡口,明称迭烈逊渡口。范振绪《靖远新志》认为迭烈逊即蒙语芨芨草,靖远、平川、景泰一带称席子,有席子水、席子林等地名。席子多生长在山区,细长坚韧,百年不腐,常用来编笼筐、打草绳。打成的草绳浸水后,越干越紧,十分结实。绵沙湾下游靖远、景泰之间有名的索桥渡(靖远石门乡小口附近),一般认为,其索就是席子打成的碗口粗的绳。

  岩画画面中的鱼尾刻得很大,好像在有意表现鱼的肥美。绵沙湾所在的黄河红山峡一带,是黄河鸽子鱼的主要生活区。鸽子鱼名北方铜鱼,背成古铜色,粘网后酷似鸽子落在树枝,又名鸽子鱼。其味美稀少,十分名贵,曾为贡品。史料载,民国三十四年,靖远输出鸽子鱼3000只,每只价高300元。陇上文化名人甘肃文史馆名誉馆长张思温先生曾吟诗《鸽子鱼》:“玉冻长河借腊残,双鱼处处荐春盘,偏共强食陈筵几,何事不飞上钓竿。月令曲征疑爵化,龙门难跃竟泥蟠。渔人昔在承平日,先凿坚冰献宰官”。这次,渔人拿鸽子鱼没有献宰官,而是献神灵了。

  岩画专家盖山林认为,与祭祀有关的岩画,其前往往有平坦、宽阔的滩地,便于人们举行宗教仪式。绵沙湾有两级河台地,岩画刻在东面的山脊崖面上。河对面的大浪山高数百米,高山之下,小山之上,河水粼粼,芳草萋萋,正是“立畤”祀神的好地方。画面中巫两手叉腰,跺着脚,摆着头,引导着人们在欢快的节奏中跳着媚神舞,场面很是壮观热烈,连巫头上的头饰也欢快地抖动着,左根头饰抖折了饰梢,右根头饰甩得低过头顶。

  有学者认为,绵沙湾岩画是匈奴时期的作品,距今约3000年至2000年。如果真是这样,这就是一场举行了2000多年的人类史上最长的祭祀盛奠,而且还要继续下去。

  远古文明

  在中国岩画分布区域上,贺兰山和祁连山是两个密集区,之间的黄河流域原是个空白。甘肃黄河岩画的发现填补了这个空白,使两个密集区连接起来。贺兰山岩画拥有多种多样的人面像,几乎占全部岩画图像的三分之二。刻画往往采用极度夸张手法,人面像怪诞,面目各异。祁连山岩画多用凿刻得很浅的无数小点组成,大部分是描绘狩猎的场面,动物有虎、大象、野牛、大角羊、骆驼、狗、鹿等。

  甘肃黄河岩画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之沉淀。靖远、平川、景泰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过度区域,岩画中有鱼、骡马、玉瑗及农耕、祭祀、狩猎等场面,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碰撞的记录。

  甘肃黄河岩画纪录了甘肃先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情景。岩画中的生产和生活场景表明,原始农耕生产在当地得以推行。舞蹈或祭祀图中物牲、人牲、瑞玉具备,祭品丰盛,场面隆重。家庭图中夫妻相爱、子女满堂,家庭温暖,其乐融融。我们知道,甘肃彩陶是中国彩陶艺术高度发达的象征,也是甘肃先民生产生活器物的实际遗存。而黄河岩画与彩陶文化在分布区域上有一定的重叠,在内容上又有同源性,在时代上也比较接近。因此,黄河岩画与彩陶文化一样,是甘肃先民生产生活情景的真实纪录。

  甘肃黄河岩画是甘肃多民族先民的共同杰作。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辗转甘肃的古代民族很多,其中有西戎、月氏、乌孙、匈奴、氐、羌、鲜卑、吐谷浑、吐蕃、党项、回鹘等。

  甘肃现在除汉族外,还生活着回、藏等16个世居少数民族。黄河黑山峡串联甘肃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景泰岩画点北连内蒙古自治区,玛曲岩画点是藏民生活区。

  甘肃黄河岩画的发现,为了解甘肃悠久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丰富了甘肃华夏文明的内涵。甘肃黄河岩画,是先民留给我们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存,是华夏文明在甘肃的新篇章。

  野麻滩岩画的发现,尤其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后,黄河岩画得到了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5月8日,白银市政府主要领导指示文化局实地考察野麻滩岩画,平川区和水泉乡的领导也多次调研。文物部门在岩画的研究保护上更是尽职尽责,靖远吴家川岩画、平川野麻滩岩画等岩画点被确定为县级文物,给予保护。

  随着黄河岩画点的不断增加,相关的研究与宣传也陆续展开。2010年1月18日,中央电视台播放孟子为拍摄的《甘肃古事》之《景泰岩画》。2014年7月,在白银召开的“开拓与守护:丝绸之路上的白银”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提交了五篇有关甘肃“黄河岩画”的专题论文。经过近四十年的探讨和努力,甘肃黄河岩画的研究,从零星、散篇进入到了系统、全面的阶段,成为甘肃黄河文化新亮点。(本报特约撰稿人刘再明 刘再聪 )

 

编辑:焦健作者:

相关新闻

头条推荐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