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本土特产 > 正文

兰州的水车
2008-06-20 16:03   来源:兰州晚报    打印本页 关闭
    

    说起凯旋门,立马会想到巴黎的雄奇和壮美,提起金字塔,自然惊叹埃及的古老文明,魅力无比,说到天安门它是华夏五十六个民族水乳交融具有凝聚力的象征,还有东方明珠电视塔则是上海日新月异勃勃生机的标志,而水车既是兰州城市的标志,又是历史的沉淀。

    兰州水车,又称天车、翻车、老虎车等,是靠流水的功能,推动轮转斗汲水,将黄河水提到高处,倾于木槽入田灌溉,就是这样一种古老的灌溉工具。水车为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字绍先)所创,《重修皋兰县志》记载:段续为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的进士,他晚年回归故乡后致力于水车的仿制,“倒晚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将他的第一挂水车架设在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接着又将3挂水车安装在今镇远路北口中,可以灌溉600多亩菜畦果园。从此“水车园”之名叫响兰州,以后数百年间,“沿河农民皆仿效焉”。自明代以来,一圈圈不停转动的水车在农业灌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位于黄河兰州段沿岸,水车的广泛使用,使得兰州逐渐人烟稠密,成就了西北重镇的大兰州,如今城关区的水车园、安宁区的水挂庄、七里河区的水磨沟,这三处沿用至今的古老地名,深深地刻录着兰州人民取水用水的聪明才智。可以说,没有昔日的水车提灌,滋养生灵,就没有今日的兰州。因此,兰州人向来对水车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直到1952年全市水车猛增252挂,提灌面积达到10万多亩,当时兰州的确是世界上拥有水车最多的“水车之都”。星转斗移,古老的水车在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中,随着电力灌溉的兴起,它们的实用功能濒临消失了,但其观光旅游的价值仍然存在,在解放兰州56周年之际,具有一定规模的“水车博览园”建成,向游客开放,为兰州市民献上了一份厚礼。在博览园中,不同风格的各式水车,两挂一组、两挂一组地屹立在黄河岸边,在缓缓东流的黄河之水衬托下,显得颇为壮观,在蓝天绿水下转动的水车带给人们很多的沉思,一个城市须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要有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标志,兰州水车便是这样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

    几百年前,在黄河岸边生活的兰州人在黄河岸边修建水车,人们利用这悠悠旋转的水车躬耕劳作,繁衍生息,几百年后,兰州人再次修建水车,利用水车开发旅游、疏浚河道。几百年的变迁,兰州人始终不忘使用水车造福一方。可见,水车在兰州人的心目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情结,一种文化,源远流长的黄河水“流”出了优秀灿烂的华夏文明;悠悠转动的水车同样“转”出了敦厚笃实的兰州文化。当这些水车吱吱呀呀转动的时候,一个城市被赋予了灵魂,一个城市的文明得以传承,一个城市的历史得到沉淀。

责编:李艳中国广播网

相关新闻

精彩图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