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坛
中广邮箱

加入桌面 | 设为首页 | 天气预报 | 节目时间表 | 网站地图RSS定制

甘肃分网

首页 | 中央台记者看甘肃 | 甘肃要闻

 首页 > 甘肃分网 > 读图

甘肃科学家返兰 讲述你不知道的南极

2014-02-20 16:54   来源:兰州晚报                  打印本页 关闭

    

  野外科教营地

   1月7日14时35分,经过近30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参加完中、澳、美、德、法、丹6国首次极光盆地冰芯钻取的中科院寒旱所副研究员王飞腾,终于从人迹罕至、遥远陌生的南极腹地乘坐MU2352航班飞抵兰州。对于参与这一地区国际冰芯研究空白的旅程,王飞腾感触颇多。昨日,记者与王飞腾从机场一路同行,倾听他讲述一个“我知道,你不知道的南极”。陪他到家的时候,与他分别快两个月、仅11个月大的宝宝“乐乐”,听出了他的声音,并没有拒绝爸爸的拥抱。

  救俄船的中澳法三国科考船日消耗25万美元

  “澳大利亚‘南极光’号刚到凯西站两天,正卸货呢,听说俄罗斯客船被困,迅速前去营救,结果极光盆地科考的后续物资仅卸了一半,船就跑了,对我们的科考任务也有一定影响。”33岁的王飞腾活力充沛,说话总是带着些许夸张的神情。虽然一路长途奔袭,精力还是相当不错,除了黑了些,根本不像是在气候条件严苛的南极呆过的。他告诉记者,俄罗斯客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出问题后,澳大利亚“南极光”号赶去救人,船上装运的科考后续设备(冰芯箱、钻机等),食品和一些科考队员自己订的红酒,都没来得及拿下来。“我们这个6国科考队粗略估算了一下,去救俄罗斯客船的‘雪龙’号、法国‘星盘’号和澳大利亚‘南极光’号这三条科考船加起来,日消耗达到25万美元。”王飞腾告诉记者,科考船破冰特别“费船”,因为要拿船去撞冰。

  1984,凯西站站长日记记录秦大河遇险

  王飞腾在南极澳大利亚凯西站时,意外发现了时任1984年凯西站站长记下的我国徒步穿越南极大陆第一人秦大河院士在该站进行合作研究、观测海冰的日志。其中一页中大意是说,“1984年8月13日,到下午2时15分站上发现秦大河还没有返回凯西站,就用无线电呼叫秦大河,但是没有收到回复。于是站上在站区内寻找秦大河,这时收到秦大河的无线电信号,原来秦大河在观测海边的过程中,由于冰体从岸边分裂,很难跨越,于是站长组织了其他几名人员协助,最终将秦大河从海冰中安全解救出来。”

  至于秦大河去凯西站研究的源起,王飞腾查到了我国著名冰川学家、被誉为“冰川之子”的谢自楚写的一段话,“1983年8月我回到了北京,正遇上秦大河整装待发,准备接替钱嵩林参加1984—1985年的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的合作研究。我心中暗喜:我国终于能够持续插进南极冰川的研究领域,我对秦大河说,‘南极是冰川之母,不仅是冰川学家施展才能的天堂,也是学习冰川学的最好课堂’。”

  “凯西站与中国南极科考渊源颇深。”1980年1月12日,我国登上南极第一人——董兆乾和张青松,那年都是被派去在凯西站学习。当1983年我国建立南极长城站时,张青松起了很大的作用,借鉴了很多凯西站建站的经验。而谢自楚1981年时也在此站越冬。

  飞机从极光盆地运出的冰芯将超3吨

  王飞腾所在科考队的任务,是在南极极光盆地钻取一支距今大约2000年的400米长冰芯和两根120米长的距今500年左右的冰芯,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在南极极光盆地钻取冰芯,将填补世界各国在这一地区冰芯研究的空白。虽然由于恶劣的南极天气环境条件,大部队延迟了一周才到达极光盆地(原定王飞腾12月14日前往,实际当月21日才飞抵该盆地),但国际科考队的高效率让科考任务已完成大半。目前,深冰芯钻取完成了近300米,第二根浅冰芯也几乎钻出。

  冰芯钻取,并不如常人所想,钻出的是一整根,400米就是400米,而是一段一段钻出,每一段仅一两米。每隔三四天,就有一架飞机从澳大利亚凯西站起飞,飞降极光盆地,再将冰芯运送凯西站,之后还要转运到澳大利亚。“大致10米冰芯就是50公斤。”所以,总长640米的冰芯有3吨多重,这些冰芯全部要装箱后送往澳大利亚。

  “雪冰的累积,越在上层越松、越厚,越往下压得越实。”王飞腾现场分析冰芯的工作,只分析了前20米,但已经是分析到距现在六七十年的南极气候条件。上层隔一米可能是相隔三四年的气候条件,下层隔一厘米就有可能相隔的时间是一年。钻取到400米左右的冰芯,就至少“窥测”到了2000年前南极的气候是什么样。

  想象一下,在零下20多度的天气条件下,直接睡在冰上是什么感觉?“除了两三个防潮垫,身体以下2000米都是冰,帐篷里的温度最多不超过零度。”最冷的时候是从帐篷里出来的一刻,每天用手系帐篷带是最痛苦的一件事。“手伸出十几秒就被冻僵了,系不住帐篷带。”这样的后果是很严重的,王飞腾笑着说,有一天带子没系紧,回去睡觉时发现帐篷里已积了半人多高的一堵雪墙,极光盆地的风吹雪太厉害了。

  插曲

  在中川机场,王飞腾是MU2352航班最后走出的人,原因是他托运的两只拉杆箱不见了,机场方面正在查找。“里面装着南极的明信片、从澳大利亚带给孩子的两个月的口粮——8罐奶粉和我自己订的4瓶红酒。”王飞腾说,别的无所谓,孩子的口粮和一厚叠南极明信片要是丢了,实在可惜。隔了这么久没见宝宝,他太想尽一点爸爸的义务了。

  记者何燕 图片为 王飞腾 提供

责编:岳菲菲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